人参是应用历史最为久远的名贵中药,其药用价值早已为世界所公认。早在秦汉时期,我国第一部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已经首次将人参当成药物收入,书中将人参列为“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的上品“君”药之一,因为人参“主补五脏, 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但是《神农本草经》并没有如何服用人参的记载。直至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里才首次出现对人参药用的记载。可见国人服用人参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由于人参药效显著,疗效确切,因此在人们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只要配伍适宜,剂量恰当,对症准确,运用适时,即可在短时间内获得理想的疗效。除此之外,人们还利用各种先进技术,把人参制成各种剂型,应用于保健、美容、护肤、食品、饮料等领域。但是对于人参的性味,历代医家记述不一,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种认识。
1 人参性寒
据《神农本草经》记载: “人参气味甘、微寒,无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神农本草经》将人参列为中药里面的上品,可见其重要性。但却记载人参药性是甘寒, 这和后世认为人参温补回阳,显然矛盾。对此,清代医学家陈修园在《神农本草经读》里面用仲景的方剂举例证明: “余细味经文, 无一字言及温补回阳。故仲景于汗、吐、下阴伤之证, 用之以救津液。而一切回阳方中,绝不加此阴柔之品,反缓姜、附之功。故四逆汤、通脉四逆汤为回阳第一方,皆不用人参。而四逆加人参汤,以其利止亡血而加之也; 茯苓四逆汤用之者,以其在汗、下之后也。”“ 仲景一百一十三方中, 用人参者只有一十七方: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半夏泻心汤、黄连汤、生姜泻心汤、旋复代赭石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厚朴生姜半夏人参汤、桂枝人参汤、四逆加人参汤、茯苓四逆汤、吴茱萸汤、理中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炙甘草汤,皆是因汗、吐、下之后, 亡其阴津,取其救阴。如理中汤、吴茱萸汤以刚燥剂中阳药太过,取人参甘寒之性,养阴配阳,以臻于中和之妙也。”陈氏认为,人参的补体现于补阴,适合于阴虚火旺,而不是回阳救逆。仲景的四逆汤和通脉四逆汤等回阳方剂,之所以没有选用人参,就是因为人参实际上是甘寒阴柔之品,如果使用了,反而会削弱附子和干姜的温阳力量。而四逆加人参汤和茯苓四逆汤使用人参,是因为亡血或汗、吐、下之后,出现了亡阴症状。至于理中汤、吴茱萸汤中使用人参,则是用人参的甘寒药性来制约方中的过多的刚燥药物,以养阴配阳。
2 人参性温
认为人参性温,把人参列为回阳药物多见于宋元以后的本草著作中。如《用药法相》云: “人参甘温,能补肺中元气。”《景岳全书》: “味甘微苦,微温,气味颇厚。”明代缪希雍《本草经疏》亦记载“人参能回阳气于垂绝,却虚邪于俄顷。其主治也,则补五脏。”现代大学本科《中药学》教材认为“人参味甘、微苦,微温,归心、肺、脾经,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的功效。可见,后世医家大多认为人参性温,是有温补作用的。宋代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加味参附汤( 大附子 75 g( 炮) 、大人参 30 g 、生姜 10 片、丁香 15 粒、米 10 g) 治疗脏腑虚寒,下痢纯白,状如鱼脑,脐腹冷痛,日夜无度,手足逆冷,或有呕逆,全不入食,饮食欲温而恶冷,六脉沉绝者。现代临床参附汤特别是参附注射液常用于预防和治疗各种休克及心功能衰竭,亦用于心律失常、肾功能衰竭等。多因人参性温,取其益气温阳之功。
来源:中医学报2010年9月第5期第25卷
作者:郭进都
标签:人参
上一个:试论人参通血脉、破坚积之功用 下一个:黑参国内外研究进展
扫一扫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
022-24222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