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中医“治未病”慢病的克星智慧的选择
企业新闻

中医“治未病”慢病的克星智慧的选择

一、“治未病”的渊源

“治未病”一词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已成为预防医学的座右铭。《内经》中出现“治未病”一词的还有2篇。《素问·刺热篇》曰:“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此处所谓“未发”,实际上是已经有先兆小疾存在,类似于唐代孙思邈所说的“欲病”,在这种情况下,及时发现,及时治疗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灵枢经·逆顺第五十五》篇中谓:“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以上两篇均强调在疾病发作之先,把握时机,予以治疗,从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就是治未病的典型例子。唐代孙思邈是位极其重视治未病的医家,他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即“上医医未病之人,中医医欲病之人,下医医已病之人”。可见中医“治未病”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

 “治未病”的三个内涵

总结前人有关“治未病”的思想,其含义有三:一是未病先防,即注意保健,调理身心,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防变,即在疾病早期进行干预,以防止疾病的传变发展;三是瘥后防复,即在疾病痊愈后积极采取措施促使康复与防止复发。可见“治未病”不仅仅指“未病先防” 这一个层面,而是作为一个重要理念深入到中医学“预防-治疗-康复-养生”各个环节中的。 由疾病治疗转向疾病预防,由治疗人患的病转向患病的人,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从而达到人类最高的医学境界——“使人不生病的医学,而不仅仅是治好病的医学”。

(一)在预防方面:主要针对“未病之人”即健康及亚健康人群。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全球调查结果显示,全世界真正健康者仅为5%,患病者20%,而75%则属于以慢性疲劳为主要表现的亚健康者。他们主要表现为身心困乏、脾气易躁、体力恢复较慢以及口苦、口臭、腹胀、便秘、失眠、头晕或肢体沉重、麻木等,可见一症或数症不等,但是面对各种仪器检查时,却显示不出什么问题,此时通过“治未病”的合理干预,逆转亚健康发展状态,避免疾病的发生,使机体恢复至健康状态。中医“治未病”是亚健康的“克星”。通过开展中医“治未病”门诊,及时调理体质是防治亚健康的关键,也是当今医学预防或减少心脑血管疾病、代谢障碍疾病等重大疾病的关键,更是人类追求健康长寿的必由之路。

(二)在治疗方面:主要针对“已病之人”,如疑难杂症人群,提倡对疾病的早期治疗,即所谓“上工治其萌芽”,将治未病思想体现在疾病的诊疗全过程中。常见多发病发病前的先兆症候(有些情况或被认为是现代医学所说的“亚健康”状态)往往不被人们注意到,更未按照“治未病”的理念给予积极诊疗。以2型糖尿病中防治方案为例,对其代谢紊乱综合症早期出现高血糖、高血脂、高体重及糖肾早期微量蛋白尿等危险因素分期分级进行干预(饮食、运动、情志、体重)和中医辨证施治,从而达到控制三高,延缓和避免糖尿病的发生和进展,甚至肾功能衰竭的发生。其次根据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理论,明确疾病发生、发展、传变的规律,提前预测疾病可能的发展趋势,以及早控制病情,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这里所说的“治未病”就是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防止疾病的传变恶化。

(三)在康养方面:主要针对“已瘥之人”,即对疾病治愈或缓解后,要继续综合辨体—辨病—辨治,采取适当的调养方法及干预措施,防止疾病的复发、保持身心健康。许多疾病,如中风、心悸、胸痹、偏头痛、哮喘、荨麻疹等,在症状完全控制后往往仍会反复发作。解决反复发作的问题仍然需要从辨病、辨证、辨体、因人、因时、因地整体辨治。大量临床实践证明,中医学对于急性病愈后防复以及慢性病、疑难病病情缓解后防复治疗或术后康复治疗、提高生活质量、健康延年均能发挥重要作用。 

三、“治  病” 现实

(一)中医“治未病”是时代的需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我国医疗费支出一年比一年大,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患已出现了年轻化趋势,慢性病所致死亡中有1/4发生在60岁以下,这不能不令人担忧、焦虑。人一旦从亚健康进入慢性病状态,多数难以治愈,需要终生治疗。医疗费用投入巨大,但治疗效果常常不够理想。因此,慢性病不仅已严重影响我国劳动力人口健康,而且也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家庭负担。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慢性病的疾病负担会日益增加和严重,同时“有病才治”的医疗模式,也给社会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对国家建设与发展的负面影响也随之增大。“看病难、看病贵” 这一不争的事实,已摆在我们每一位公民面前,也是摆在政府面前急待解决的一大难题,同时也是发达的欧美国家的难题。以美国为例,据美国审计总署统计,2004年医疗费用已占GDP15%,在整个联邦财政开支中占19%,而同期美国的国防开支占20%。若此趋势不根本扭转,“2028年,美国医保体系将无钱可用”。这些危机,仅仅通过加大国家卫生投入、依赖科技的进步,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的。然而,导致慢性病的各种危险因素早期都是可干预的。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通过控制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体重等危险因素,至少可以预防80%的心脏病、脑中风、2型糖尿病以及40%的肿瘤。故慢性病干预对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是最具成本-效益价值的。中医“治未病”对这一现状将产生久远和根本的影响,对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是不可估量的。

(二)“治未病”是社会的责任

要彻底解决上述问题,在我国就应该大力发展预防疾病的措施,突出中医特色和优势,开展中医“治未病”门诊。同时加大中医“治未病”理念的宣传,以改变现在大多数人病成或病重后才进医院从而造成“花钱多,看病贵”、甚至到需呼叫120急救时不得不进医院的现状,以及把“因过劳致英年早逝视英雄”的陋习,为了避免此类悲剧的发生,故在我国中医院开展“治未病”门诊,有利于对疾病早期干预减轻医疗负担,有利于减轻政府的卫生资源投入,有利于缓解广大人民群众看病贵,有利于完善中医健康保健服务体系的建设,同时也是非常必要、及时和重要性的。

(三) “治未病”是对健康最明智的投资  

“上医治未病”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贯理念;而“预防为主”,则是我国卫生工作的指导方针和工作重点,世界卫生组织曾作过这样调查“投资1元钱用于预防,可节省8元钱的治疗费,100元的抢救费”,但目前预防慢性病是健康投资的理念远远还未深入人心,人们宁愿花大钱为健康投保,以获得病后、残后或死后的经济赔偿,也不愿意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或花小钱定期到医院健康体检,不愿意以“治未病”的积极措施对慢性病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和控制,这种本末倒置的现状不知还要持续多久,但愿那些名人、明星猝死的事件能够唤醒世人对健康的重视,关注自身健康的状况与生命的质量。通过中医“治未病”系统工程,唤起并增强大众对健康的需求感,从而给予健康保障一定的时间、精力和经济方面的投入,这才是对“人生之本-健康”最明智的选择。

四、“治未病”的特色方法
20世纪初,爱迪生曾说过:“未来的医生将不再给病人药物,而是引导病人关注饮食结构、饮食的保养及疾病的起因和预防。”爱迪生的这一设想与中医“治未病”重视食疗的思想相吻合。近年来,中医遵循“天人相应”整体观,通过“证候要素辨析”,综合辨析健康、亚健康及疾病、疑难杂症人群的“证”,运用药食同源之理,采取多种方法,给亚健康者以合理的健康管理,从饮食、运动、心理等进行全方位、多层次指导,使其自身获得不断完善和修复,从而获得自主健康。这和西医主要针对致病因子的一般表现形式与作用规律,很少考虑体质与机能状态的思维理念是截然不同。

目前,中医“治未病”的方法大体有以下四个方面:

1 辨体施养  情志、起居、运动、经络养生;

2 辨体施膳  茶饮、粥疗、膳食调摄;

3 辨体施疗 针灸、推拿、按摩、理疗、熏洗、火疗、心理调摄等;

4 辨证施治  汤剂、散剂、膏剂、丸剂、胶囊等多种中药剂型加综合施养。

从以上四个方面可以凸现出中医的特色所在,中医治病不仅只是一碗苦药汤,而是更符合现代人健康调理要求,且易于接受的“简、便、效、廉”无痛苦的方法,以及实施从“生、长、壮、老”分段管理—“终生”管理模式。

五、“治  病” 

(一)构建中医保健服务体系是政府的期望 

王国强部长曾多次指出,中医“治未病”是祖先的智慧结晶,“治未病”是中医特色优势的突出体现。开展中医“治未病”、建立中医预防保健体系,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新要求,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确定的到2020年人人享有包括中医药在内的基本医疗服务目标实现的有效措施,也是实践中西医并重方针、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具体举措。中医药在预防保健、养生康复方面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优势特色。通过中医“治未病”,做到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传、愈后防复,是中医药服务体现以人为本、促进和谐的重要贡献。中医药工作要从过去以病人为中心、局限于医疗体系,拓展到对健康、亚健康人群的关注。要把中医“治未病”的试点工作放到中医药发展的大局中去认识、去实践。探索建立完善的中医保健服务体系的办法,是开展中医“治未病”试点工作的主要任务。

(二)落实中医保健服务体系是我们的职责

为了落实国家卫生部提出的构建“健康促进、亚健康干预、疾病防治”为一体的健康保障服务体系,确保国家中医管理局中医“治未病”工程的顺利实施,提升中医药在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乃至整个社会发展中的贡献度,把 “治未病”理念贯穿到“防-治-康-养”的各个方面,通过我们把“治未病”变成可操作的模式,故需对医学发展方向的战略应作如下调整:

第一,加强中国传统健康文化教育,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增进全民慢性病预防意识;

第二,采取因人、因地、因时等息息相关的有效的行为干预手段,尽早控制慢性病危险因素;
第三,建立中医慢性病防治服务体系,积极推进人群和个体健康测量和评价,实施目标人群的针对性预防干预措施;

第四,将医疗服务目标“前移”,重视疾病的预测、预警、预防、与早诊早治;将医疗服务目标“下移”,深入社区,进行防病健体宣传、辅导和督导,将农村和社区变成“治未病”的前沿。

(三)实现人人健康长寿是中医“治未病”的终极目标

用古人中医“治未病”的智慧,造福今人的健康,从以治疗疾病为主导的现状,逐渐向以预防疾病为主导的转变,重保健、治未病,将成为今后一种新型的医疗模式。因而,“治未病之人”的医学必将成为21世纪医学变革的主流。以人为中心,以中国传统医学为基础,融合现代医学和科技,则是发展我国“治未病”医学的必由之路。最后达到人们到医院不再是以看病为主要目的,而是对自己健康进行评估,再通过医生对就医者生活方式、饮食、心理、锻炼各个方面的建议,及时进行健康调养,从而达到有效地预防、提高生活质量及实现 “不治已病治未病”,人人“健康长寿,尽享天年”的目的。



凡本号注明“来源”或“转自”的作品均转载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所分享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

在线咨询
在线留言
扫一扫

扫一扫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
022-24222656

返回顶部